涉及油气产业的内容有3点: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10%以上,煤层气产量力争达到300亿立方米。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油气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效率较高,基本表现是几家大企业和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共存,从而较好地满足油气行业有效运行的需要。没有挑战,企业自身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就不足。
挑战则主要是,油气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允许民营企业拥有进口原油配额等措施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相当庞大,动员投入的要素量也很大,但是,要素的配置效率、产出效率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如果通过供给侧改革,逐步解除对上述诸多要素的供给抑制,将这些效率潜能释放出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空间依然较大。油气企业组织结构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这也需要更多资本和高素质人才的介入。二是企业自身要进行管理改革,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管理本身就可以出效益。
炼化环节产能过剩的现象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但哪个企业应该淘汰,哪个企业不应该淘汰,不应根据国有体制还是民营体制来决定,而是应根据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益来进行综合考量,由市场进行选择效果会更好一些。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通过改革来共同化解这种矛盾。造成这三不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管理粗放,浪费严重,综合成本高,企业经营利润低。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有近1500支,包括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地面建设等,分布在63个国家作业。中国石化前三季度炼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4%,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长2.9%,实现经营效益149.05亿元,同比增长4.3%。(作者:曾兴球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亏损面达32.9%,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三季度石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61.2亿元,同比下降13.9个百分点。
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缺少特色技术,新技术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按分子炼油技术要求,调整装置结构,优化加工流程,增加高效产品,推进炼厂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中国炼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石化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呈现积极变化,磷铵、纯碱、氯碱,氮肥、醋酸等行业产能过剩程度与2014年基本相当,但PTA、氟化氢、有机硅单体、合成橡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还会有所加剧。拉美、非洲炼化发展速度放缓,而地区油品消费量增长,成品油供应缺口增大。
炼油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规范投资决策,对以往的投资项目,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把握资本运作的规律。1.3 天然气与管道企业近期有喜,远期有忧2015年上半年中国提高了天然气价格,天然气和管道企业因此前三季度实现利润253.84亿元,同比增长174.9%。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应继续提高天然气所占的比重。
不懂得怎样与国际能源组织打交道,能源外交能力还比较差。进口成品油2049万吨,同比上升4.1%,进口总额为102.8亿美元,同比下降35.5%。
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本应受益,但由于国内价格机制不完善,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果天然气消费增速与市场价格同步下降。此外,中国炼油主体日益多元化,行业竞争加剧。
低油价对中国油气企业来说是下游利大于弊,上游弊大于利。摆脱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困境,治本之策就是推动改革。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调结构、控规模、更新技术、降本增效。2000-2014年,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从11.1亿吨/年增长到15.3亿吨/年,占全球的份额由26%上升到32%。2.3 国际竞争中的最大劣势缺乏人才中国油气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给市场的总体形象是大而不强。2015年,行业经营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传统石化产品需求增速继续降低,投资增长放缓。
要限期(原计划2015-2016年)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青海格尔木、新疆泽普除外)、380万吨电石落后产能。目前这三类气源的产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均处在资源结构矛盾突出,需要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开发市场来发挥产业价值链作用的关键阶段。
利润总额为385.6亿元,同比下降60.2%,降幅比二季度增加了34个百分点。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依法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市场风险。
淘汰落后产能,生产高端产品,提高投资效率。既要下决心剥离不良资产,又要继续评价筛选合适的新项目,优化海外资产,还要开放国内市场,吸纳外部投资,盘活存量资产,确保海外投资安全。
针对基础化学原料、农用化学品、合成橡胶及制品、成品油等传统市场,要挖掘需求潜力。1.1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原料成本降低,中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行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创新型人才的比例通常占公司总人数10%以上,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操作人员的比例大致为2∶4∶4,中国油气企业的人才结构远低于这个水平。开放油气市场,激发内生动力,提速增效,提高经营质量。
炼油技术工艺革新要朝着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另外,低油价也是加大石油贮备建设的好时机。
第六,重视石油金融,发展石油贸易。由于美国和中东地区成品油出口增加,亚太地区过剩成品油将被挤压在区域内平衡,对中国成品油出口形成挑战。
第四,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国际合作。2014年,全国有炼厂237座,加工能力为74627万吨,其中地方炼厂147个,加工能力为15452万吨。
中国石化老油田产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涪陵页岩气开发和元坝天然气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产量略有增长。通过改革,促进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国内建设LNG接收站11个(含在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每年可接收3500万吨LNG。2014年全国石化行业总利润为7911亿元,同比下降8.1%,是近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其中炼油行业下降69.6%,氮肥行业下降196%,磷肥行业下降18%,合成材料下降22.2%。
第二,积极扩大出口,鼓励优势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预计2025年全球炼油能力将达到50.4亿吨,2014-2025年平均增长率为0.6%。
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中国油气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不同程度下滑,产业发展方式、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随之暴露,鉴于国际原油市场持续疲软的态势还将延续,如果不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升级,油气企业整体增长乏力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中国油气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要走好三大步:第一步是集成现有的常规技术,在常规油气作业领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完成追赶式发展。在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